九江外国语学校 >> 文章 >> 教师风采 >> 撷秀文苑 >> 九月茱萸最关情
九江外国语学校后勤管... 4-19
九江市教育系统学平险... 4-19
九江市教育系统后勤管... 4-19
公  示 3-3
2022年年度考核结果公... 2-28
公   示 2-22
九江外国语学校2023年... 2-17
九江外国语学校2023年... 2-13
公    示 12-5
九江外国语学校2021年... 11-28
 您现在的位置: 九江外国语学校 >> 文章 >> 教师风采 >> 撷秀文苑

九月茱萸最关情

作者:   来源:   点击:246   时间:2023-03-24   编辑:信息中心

九月茱萸最关情

南山松

草木缘情。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的: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?野外的那株茱萸,它和千千万万的草木一样,生在泥里,飘在风中,沐风栉雨,花开花落,顺应自然。可是,当九月的茱萸与诗人巧遇,顿时结下美丽的情缘。从此,她就堂而皇之登上了正统文学的殿堂,成了一种永恒情感的寄托,演绎出一种遍插茱萸的民风民俗,把重阳佳节渲染得诗意绵绵。

茱萸,又名“越椒”艾子,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,可药,可食,可玩赏。这些实用的价值,先民们早已将她利用得淋漓尽致。《千金.食治》《唐本草》《齐民要术》《本草纲目》都对它的药用功效做了详尽的阐述。川菜的特征,首先表现在辣。没有辣椒的年代,川人靠什么做辣料呢?据说就是靠这茱萸,因为茱萸性辛辣。茱萸的花,也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,况且还带着一身香气,文人墨客、田夫野老对它顾盼多情,自是常见之态。只是茱萸为何成为诗人钟情之物?进入诗词中,从什么时候开始?第一个钟情于它的又是何人?

植物入诗,在中国是早有传统的。早在《诗经》的时代,先民就将劳动中常见的植物用作比兴之物,来婉曲地寄托自己的感情。苍苍之蒹葭、参差之荇菜、沃若之桑叶、有炜之彤管,这些常见的植物,一时都成了爱情的代言物。据统计,《诗》305篇,写植物的有135篇,可见草木非无知,寸寸皆关情。但是,像茱萸这种植物,不论朝代更替,跨度千年却还有诗人乐此不疲吟诵它,借它来传达自己的悠远情怀,真切思念,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学术问题。

史载,早在汉初,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,民间有用绛囊盛茱萸挂在手臂上,登高望远,许愿祈福,喝菊花酒,以消除厄运、避开恶气的风俗。茱萸有强烈的幽香气味,正好是九月成熟,具有杀虫消毒、逐寒祛风的功能。古人相信“悬茱萸于屋,而鬼不入”。《淮南毕万术》就说:“井上宜种茱萸,茱萸叶落井中,饮此水无瘟疫,悬茱萸于屋内,鬼畏不入。”《风土记》中说:“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,茱萸见到此气烈熟,色赤,可折其房以插头,云辟恶气。”

也许,美好的习俗,旷远的传说,是激发诗人情愫的催发剂。茱萸既是香料,又是可做食用、药用的材料,它与诗意盎然的菊花酒,以及象征亲友团聚的古老节日相伴而行,自然会得到诗人的青睐。九月的秋风,催烈了茱萸的香气;茱萸的馥郁芬芳,浓郁了重阳佳节的吉祥。诗人们用茱萸来涂抹重阳的金色和人间至情的醇厚,茱萸从此就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文化符号。

试想重阳之日,天高云淡,男女老幼臂悬茱萸囊,口饮菊花酒,呼朋引伴,登高祈福的情景,会引发多少诗情与遐想。而今可查的最早记录这种盛况的文字资料是晋代葛洪的《西经杂记》。晋朝周处的《风土记》也说:“以重阳相会,登山饮菊花酒,谓之登高会,又云茱萸会。”此情、此景、此时,士人们能不诗情喷薄,激情腾飞么!

今人熟知写茱萸的诗,大多数恐怕是从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了解到的。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茱萸遍插,可是以往一起登高的兄弟,如今却各奔东西,宦游四海,独在异乡的游子,对手足亲情的思念,却是那么隽永深刻。这茱萸,分明就是故乡和亲人的代表,是思乡怀人的载体。

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南北至唐代朝最为盛行,写茱萸的诗自然非常之多。光唐诗中涉及“茱萸”的就数不胜数。宋人洪迈在《容斋随笔 》卷四中仅列了十多个人,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。王维就不止一次写茱萸,杜甫、朱放都有直接写茱萸的诗。杜甫在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中有“明年此会知谁健?醉把茱萸仔细看”的句子。虽然和王维诗一样,茱萸抒写着主人公的忧思之情,但杜诗的茱萸是一种漂泊天涯,老迈无依,生命不知何时会骤然中了的旷远之悲,渲染的是一种极度没落萧条的气氛。其悲的意义要比王维的“遍插茱萸少一人”深广得多。也许,这就是刘禹锡说“在诗中用茱萸这个名字的共有三人,杜甫的最好”的原因吧。

虽然作者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,但进入诗词中的茱萸,有两点是相通的。一是茱萸必与九日重阳相伴,它和重阳是紧密相连、相得益彰的关系,也可看作是重阳的代名词。如王昌龄的《九日登高》、戴叔伦的《登高回乘月寻僧》、卢纶的《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》、白居易的《九日寄微之》,都写的是重阳节的茱萸。二是茱萸所关之情,大多是离情别绪,给人一种落寞伤怀的意气。像王昌龄的“茱萸插鬓花宜寿,翡翠横钗舞作愁”、白居易的“蟋蟀声寒初过雨, 茱萸色浅未经霜”、何思澄的“新知虽可悦,不异茱萸香。妾有凤雏曲,非为陌上桑。荐君君不御,抱瑟自悲凉”,无不透着或浓或淡的悲绪。就连乐观放达的李白,见到茱萸时,也有伤感,“九日茱萸熟,插鬓伤早白”。茱萸成熟于九月,而九月已是暮秋了,文人墨客的心较之一般人要敏感,情感要细腻,看到萧索秋风中的茱萸,自然泛起对人生秋天的思考,对韶华已逝的伤感,对人生际遇的落寞。平生种种遭际,浓缩在笔下的茱萸中,自然会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气息。

当然,在帝王与武士的眼里,茱萸又是另一种风采,它是热烈豪情的载体,是胜利者的喜悦象征。南朝的宋武帝刘裕在项羽曾经戏马的彭城(今江苏徐州)城南,重阳节时宴群僚于戏马台上,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,当时获得茱萸的将士,该是多么荣幸,多么自豪!“天开神武树元勋,九日茱萸飨六军”(储光羲的《登戏马台作》)就记载了茱萸被作皇恩豪奖的盛况。

一花一世界,一草一人情。九月的茱萸,从远古走来,它不仅承载着汉民族深广的历史文化,更承载着历代士人的种种情愫。秋风渐起,凝望历史的时空,九月的茱萸最是关情。

 

注:该文于2020年发表在《九江日报》

 

[关闭窗口]

外国语学校咨询热线

COUNSELING HOTLINE

初中部:0792-8225035高中部:0792-8537113 传真:0792-8220759

九江外国语学校 © 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: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庐山大道赣ICP备06002003号 ©建议使用IE6.0以上浏览器